Photo Credit: 指揮中心 延伸閱讀 如何判斷幼童染疫嚴重性?醫師:確診後4到6天是重要觀察期,「呼吸急促」是主要指標 《疫苗商戰》:各大藥廠與生技公司研發COVID-19疫苗的過程,堪稱科學醫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上海養老院將「活的」老人裝屍袋險火化,官方立案調查問責5人、吊銷醫師執業證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當然王家衛《花樣年華》致敬的那個平行宇宙的電影巨星人生,最是嚴肅也最有份量,夫妻兩人在其中,是兩個無法結為連理的電影明星(當然也一如《臥虎藏龍》裡「秀蓮」無善終的愛情),但當現實中不堪的「小」丈夫,優化為高富帥的另一個平行版本「類」梁朝偉時,卻說羨慕兩人在現世的平凡夫妻爛帳生活,正如俗話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這種「體驗」,也絕對可以對照比如兩德統一,突然從共產「進入」資本主義世界的東德人民,又或在某些不自由的國度穿越城牆後的內容衝擊。
而多重、平行、穿梭的科幻動作類型電影,結合不再單單是亞裔移民的命題,而是普世的親子關係世代差異為主旨,或主體自由意識人生選擇成敗魯蛇的永續提問,我們華人世界都熟悉的楊紫瓊領銜主演的《媽的多重宇宙》(港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顯然足以打動全宇宙的心。一時之間,躍入物聯網時代,太多工作,太多選擇,太多競爭,太多…世界。當各式網紅巨星令人人羨慕的人生成為吸睛、吸網民時間的數位內容之際,或如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的《寂寞星圖》中萬眾矚目的星星,卻都有說不出的「痛」。面對查賬員將自己整個人生「大數據化」簡化為滿桌收據數字,宇宙跳躍於是徹底大爆發。華人親子關係世代差異華人家庭長輩過度期望的壓力、父子母女關係一直是在美國華人影視創作的一貫命題,如電影《喜福會》、影集《初來報到》,但同時這顯然是丹丹導演雙人組之一,華裔導演出自個人經驗,發自內心亞裔移民家族小史的書寫。
個人自由意識的選擇,顯然是一個迷思,端看我們所說的「自由」、「選擇」如何定義。說來很玄,但信則有不信則無,科學家們至少證明單單是「相信」我們擁有自由意識,行為就會有所差別,就會更負責任。」 實踐3R精神,改革新聞業 演講進入尾聲,羅世宏拋出最後一個問題,「重建符合公共利益、獨立、多元、以事實查核和調查為基礎的新聞業,可以怎麼做?」 近來國際公民組織與學者撰寫一份報告名為「新聞業需要新政」。
第一,擴大公共媒體的規模與能量。解方二, 修法確保新聞媒體從數位平台取得公平合理之分潤條件。像是商業媒體競爭激烈,當觀眾打開電視,看不到公視。羅世宏說,公視每年只花固定預算九億,看似CP值高,但付出高昂的隱性代價。
台灣不是沒有稱職的新聞工作者,但他們大多必須在過度高壓的環境下工作,長官下達違反新聞道德的命令時,他們也不能指望法律會提供有效保護。左為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 歐洲廣播聯盟(EBU)橫跨25個國家調查報告,證實公共媒體對民主及社會的貢獻:「當一個國家的公共服務媒體擁有的力量越大,這個國家越不可能走向極端主義,投票率較高,對於貪腐的管控也較好。
解方五,地方新聞記者聘雇抵稅額(local journalist tax credits),並鼓勵媒體為偏遠、資源較匱乏的地區聘僱記者。舉例來說,2018年1月,由BBC和News Media Association合作啟動「地方新聞夥伴計畫」與「地方民主報導服務」。然而令人遺憾的事,這兩封公開信發表後,「從頭到尾,台灣的政治人物沒有任何一點回應。而參與此計劃的地方媒體,都可以使用BBC新聞中心的區域新聞Audio與Video的檔案。
政府應當要幅增加公共媒體資源,並保障其獨立性。從成效來看,雖然才執行2到3年,但此計劃已產製20萬則以上的地方新聞,可望繼續增加,平均每月產製4000則地方新聞報導。解方四,平面、廣電及網路新聞媒體免徵營業稅(VAT)。羅世宏說,各國的公共電視表現得好不好,其實反映了它的民主程度。
「地方民主記者」由地方媒體聘僱與管理,並由BBC為這些記者提供培訓。」也有學者做了33個國家的比較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的公共媒體有充足穩定的經費,以及獨立性的、結構性的保障,和該國的民主健全程度呈高度正相關。
艾瑋昂的信中提到: 「台灣媒體長期受腥羶色和假新聞真廣告的污染,政治上也呈現非藍即綠的兩極化現象,在在阻礙新聞業發揮原本應有的制衡力量,導致大眾對新聞業產生不信任。至少到2026年以前,BBC每年會投入800萬英鎊(約1000萬美元、三億新台幣)與成功申請補助的地方媒體簽約,供地方媒體與新聞網站雇用150名地方民主記者(自2021年7 月起名額增加為165名),每名記者年薪補助22000~25000英鎊(約83~95萬台幣)。
至於台灣的新聞業現況,羅世宏提出了六個可能的解方。」 羅世宏特別引述:「民主社會裡,公共媒體預算不足問題所付出的隱性代價,遠大於帳面上所省下的財務。」公視(PTS)的年度預算幾乎不到韓國公視KBS資源的2%,更不到英國BBC和日本NHK的0.4%雖然這個世界和我們的生活肯定因為疫情而有不可逆的轉變,可是我們真的必須慶幸疫情是發生在這時候,而非十年、廿年前爆發,否則我們很有可能是因為全球有八、九成人口感染了SARS-CoV-2達到群體免疫,而死亡人數至少是現在的數字後面再加一個零,因為在此之前疫苗最快的研發速度也需要四年,也就是要等到2024年才有可能,屆時全球不是因為有好幾千萬人死亡,就是封城封到哀鴻遍野、經濟蕭條不振。截止確診人數首度單日破千的4月15日,台灣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已達83.99%,第二劑也達79.17%,追加劑有53.85%,加強劑是0.84%。面對這個改變所有人的重大衝擊,有不少有識之士都好奇我們究竟是如何研發出這些檢測和預防新興病毒的工具,並且在對抗COVID-19的疫苗和新藥研發究竟有什麼媒體都敢以窺見的秘辛。
香港的慘痛的疫情教訓,除了政治駕凌專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70歲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種率只有兩成左右。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這些讓疫苗研發大幅加速和領先的科技是近年在生技公司中研發出來的,可是《疫苗商戰》追根究柢地帶我們回到四十年前大學裡的實驗室,見識到科學家當初研究不知有何用處的各種基礎生命科學研究,如何成為腺病毒、蛋白質次單位和mRNA疫苗紮實的根基。
這個死亡人數過去在疫苗還未問世前,是一飛衝天的態勢,可是在疫苗問世後就漸漸有持平的態勢。這顯然並非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香港也被Omicron變種攻陷,這個原本疫情控制良好的先進城市,馬上因為醫療崩潰淪為全球最高死亡率,屍體在醫院和殯儀館居然被毫無尊嚴地層層堆放。
興趣廣泛的生物學家,研究工作之餘,嗜好讀讀書、看看戲、寫寫作、騎騎車、踏踏青、逗逗貓)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Omicron變種夾著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的超強感染率席捲全球,包括從2021年中疫情恢復的台灣,在2022年四月中旬開始以每日破千的態勢傳播開來。COVID-19肆虐至今,全球保守估計有超過五億人感染,逾六百廿萬人死亡。
在這樣的較高疫苗接種率下,台灣確診病例中有超過99%都是無症狀或輕症,而中重症患者有顯著更高的比例是一劑疫苗都未接種或者接種不滿三劑的。其中也有一些誤打誤撞的因素,例如mRNA做為試圖在身體中製造蛋白質的新藥成效不彰,但是莫德納公司來自台灣的研究人員黃翊群意外發現mRNA產生的蛋白質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超適合用作研發疫苗。相較之下,台灣民眾在過去近一年中,大部分都接種了疫苗。在這場疫苗研發的競賽中,背後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科學家不懈的努力與堅持,甚至他們的主張有一度不是被視為異端邪說就是被學界漠視。
差別除了因為Omicron變種相對溫和,中重症率影著低於原始武漢株以及Alpha和Delta變種。疫苗的研發不僅救命,在科學上讓我們學習到許多新知識,能夠用以更有效對抗新舊傳染病,甚至對癌症的治療都極有啟發性。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阻擋Omicron變種在社區的傳播,除非百分之百閉關鎖國讓經濟衰退,各國都要學會和病毒共存,只是依國情有別,各有各的學習曲線。文:Gene(來自馬來西亞,現居風城。
擅長選述商戰的古格里.祖克曼(Gregory Zuckerman)也不例外,於是他決定投身探究這個科學醫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把各大藥廠和生技公司研發疫苗的過程和辛酸公諸於世,所以我們有了這本好書《疫苗商戰:新冠危機下AZ、BNT、輝瑞、莫德納、嬌生、Novavax的生死競賽》(A Shot to Save the World: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ife-or-Death Race for a COVID-19 Vaccine)。然而,2022年確診人數破千後,街道上還是不改繁華,一別一年前的慘淡狀況。
雖然65歲以上台灣人口的疫苗接種率低於全國平均值,但和香港相比仍是天壤之別。這個破天荒的速度雖然受到質疑是否有放水之嫌,但其實體現的是過去臨床實驗的諸多關卡曠日費時的漫長等待,而且在這個百年一遇的疫情中,產官學都通宵達旦地加班加速審批。當然,COVID-19的破記錄,還包括首次使用了mRNA疫苗的最新技術,更令人振奮的是,mRNA疫苗產生的保護力,居然大幅領先其他疫苗製圖:人文島嶼 散落四處的遺址隨著廠房開發而重見天日, 為了不讓歷史空白,臧振華留了下來,負責施工監看、搶救遺址,在高鐵尚未開通時輾轉奔波,也從一位助理,陸續擴大成率領200位工人的考古隊。
「對考古來說,地層的堆積、形成都是很重要的訊息,而且未來在博物館可以整面展示」。混在泥土中的米粒難用肉眼發現,考古隊便利用「浮選法」(floatation),將發掘的土壤浸水溶化,並以不同孔徑的篩網進行過篩,待土壤流失後,陶片、骨器等細小遺物顯現出來,便可從中發現體積更小的碳化穀粒。
它的價值不是一百個遺址之一,而是唯一。空間大、時間長、埋得深、文物多、時間緊湊且關係緊張,最終促成經濟與文化和諧共好。
搶時間催生新技術:人骨提取、界牆剝取、浮選法 考古不是漫無目的的挖寶,而是有系統的發掘和提取。曾經滄海的南科園區,堆疊著數千年的先民生活。